同样地,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历史上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我们会发现这个传说中的完全民主的权力交接方式并不存在,温情脉脉的文字记载背后隐藏着暴力和仇杀的行为。
对“禅让制”的异议和怀疑古已有之。《竹书记年》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韩非子·说疑》云“舜逼尧,禹逼舜”。李白在《长别离》中在开始极力铺叙皇英二女的丧夫之痛后,写道“雷凭凭兮怒欲吼,尧舜当之亦禅禹(借自然界的风云来喻政治气氛的紧迫,尧无奈,禅舜;舜无奈,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说明君臣位置的反变是因为权力的转移)。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传说舜重瞳)孤坟竟何是。”
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道五帝之间的亲缘关系:
-玄嚣-(左虫右乔)极-高辛帝喾-挚-放勋帝尧
少典-轩辕黄帝
-昌意-高阳帝瑞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重华帝舜
可以看出,尧之前,是家天下的政治制度(舜虽为轩辕一族,但其祖先多经变故,舜已沦为平民),而禹之后,亦是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夹在其间,显然不大可能。
我们再看看三代禅让的故事。尧有一子,名丹朱,舜有一子,名商均。丹朱和商均在儒家书籍中都是反面形象。“无如丹朱傲,惟漫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书·益稷》)。而另有一些神话材料,则透露出人们对丹朱的怀念和尊崇。《山海经》里凡是提到丹朱,每称为帝丹朱,《山海经·南次二经》还说“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左朱右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被放逐的有才能的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第十二》诗中亦提到此鸟,“鸱(左朱右鸟)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其所在之处多冤屈之才。商均即神话中的义均,又叫叔均,曾有过许多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大贡献。
倘若历史上的“五帝时期”都是世袭,并没有禅让习惯,那么舜、禹在继位时,都应该对丹朱和商均表面上谦让,实际上再用武力胁迫而夺位。《孟子·万章上》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史记·夏本纪》载“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登天子位,南面朝天下。”这两段文字记载正说明了舜和禹在形式上都尊从旧的世袭习惯,奉丹朱和商均为帝,而实际上,权力的交接则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动用了武力。
舜践帝位时,天下有诸多部落不服。北方有共工反对,“舜之时,共工振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篇》)。南方有三苗(又名有苗)反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地,经其不服”(《韩诗外传》卷三)。鲧不服,“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下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彷徨于野以患帝(《吕氏春秋·行论》)。(左言右灌去三点水,音欢,下用欢代替)兜不服,而这欢兜就是丹朱,“丹朱,欢兜音近,欢兜《古义尚书》作,字从鸟,丹声,或作(左口右朱),从口,朱声,皆可为丹朱读为欢兜之证”(《浙江图书馆刊》四卷五期童书业《丹朱与欢兜》)。舜用武力镇压,“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书·舜狱》)。
称鲧为“四罪”之一,尤其让人不服。可以说,鲧是唯一能与西方神话中为人类盗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相比的中国神话人物,“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为祝融杀鲧于郊”(《山海经·海内经》)。“鲧殛死,三年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十五辑《归藏·启筮》)。鲧在治水中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让人叹服。
鲧之死因,表面上看来是治水未成贻害天下,实际上是与舜争权而势力较弱。鲧的儿子禹对父亲的惨死自然记之在心。
但舜在那时权势不可动摇,禹只能借治水之名,常年在外,避开舜的势力范围。《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过家门不“敢”入,而不是时间匆忙不及入。禹利用民众对治水的迫切愿望,在治水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来,禹诛之,其长三丈,其骨专车”(《述异志》)。防风氏仅因为出席一个治水会议迟了,就被诛杀。“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候。禹乃行相地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夏本纪》。这已经是赋税的雏形了,可以看出禹在治水将成功时,权力已很大了,而这时的舜又年迈,他做部落联盟首领已名存实亡了,舜的死因可想而知。
中国神话的资料记事迥异的很多,唯有记载舜之死则众书一辞。《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最具代表性:“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位,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据这段文字推算,舜一百岁时,巡狩江南。百岁的记载未必可靠,但其时舜应已年迈。当时华夏民族的活动中心在黄河流域,势力还未推广到江南。禹治水时南至会稽,前人多以为会稽是现在的苏州,但后经郭沫若等人的考证,这个会稽在今河南嵩山南边一点。再次长江实为天堑,在当时过江不易,舜在高龄,自然不可能冒着生命的危险渡过长江去巡狩江南。
当然,现在零碎的神话中能证明禅让制存在的资料更多,但我们对“禅让制”另作一番解释也完全是可以的。
历史如河在流,而在这条河流的源头,可能并不存在民主禅让这样的一条支流,传说中的尧舜禹的黄金时代,可能只是历史上向往自由的人们对大同世界的幻想,是聊以自慰的乌托邦。
作者:安徽省盐业总公司 王强